6万人的赛场。南京奥体。疯狂加油的夜晚。球迷的呐喊,把体育场都快掀翻了。比赛一结束,一波又一波的人,像潮水一样往外涌。以往场景,大屏闪烁,人流开始拥挤,回头都是一片无序,但那一夜,好像哪里都不一样了。很多人盯着手表,算着时间,没想到竟然30分钟全场空了。有人一边走一边感慨,这效率、这秩序,比平常上下班都赏心悦目。
地铁口明亮,闸机都开着。工作人员站在旁边,还多了志愿者,人手一个小旗子,遇到老人孩子,主动去问是不是需要陪同。还有人在发藿香正气水和水瓶,天热,怕人脱水,中年男球迷拿过来咧嘴笑,说完“谢谢真贴心”,有志愿者还给他补充一句,地铁今晚免费。队伍排得笔直,没有人往里挤。穿球衣的小孩靠在爸爸肩上,扭头和朋友打招呼,像是出来郊游。一个女生手机掉地上,旁边的地铁工作人员直接蹲下帮忙,还帮把包拉好了再交给她。有人站一边拍照,夜色下,长长队伍,有人拿手机直播给没来现场的朋友看,弹幕问,“南京的球场散场真这么顺畅?”
社交平台那一晚,关于南京地铁的讨论时不时就刷一次屏。点赞最多的留言意思很直接,别的城市一年去几次演唱会、体育比赛,都是堵到怀疑人生,南京这回的对比太清楚。有人算了个账,开放免费地铁,临时加班,算下来花了十五万,但带来的好评早就值回票价。旅游平台数据还真能跟着走,端午期间南京游客量比上月多四成,说明人愿意来、愿意多待,不光是看个比赛,也许就是受了这种细致氛围影响。
展开剩余73%在别的城市看大活动,常常见到工作人员表情死板,离场只做表面流程,不理会观众实际的需求,每次都得缓上个把小时。下暴雨的时候,有网友对着短视频吐槽,鞋子都泡水里了还没人来帮忙。还有城市卖水卖得吓人,导向牌乱摆,团队陪同不到位,家长带娃连个休息点都找不到。碰到情绪大一点的球迷,偶尔还会冒出“以后不想来了”这样的话。一对比,南京这回真像是一股清流。那位送水的志愿者,帮抱孩子的母亲耐心指路,被拍上网,网友说,真是要让别处学学。
南京这场的执勤人员,事后专门找媒体说了一句,大家其实都很辛苦,晚上十一点多才收队,家离得远的还在地铁凑一块回去,正是想让球迷留点对这城市的好印象。身边也有亲历者发朋友圈,说以前觉得六万人一起出来肯定要堵很久,现在都愿意主动配合,不喊不闹,队伍自己就排起来了。还有外围停车场,指挥车辆的大哥没一句废话,每辆车出场都有人带着,司机按指令走,从来没见过城区的人流这么快解决。停车场出入口没有出现大拥堵,数据统计,半小时内集体分流,连打车软件抢单的司机都说,这天好干,来回带几波人,下班早吃饭都踏实。
不少对南京有好感的人,翻出来各类活动案例。之前有一次马拉松,一样地铁提前开放,沿路补给充足,也有志愿者全程引导,穿着统一服装举着小牌。其实用心能感受到,一个城市面对巨量客流,能不能处理好散场,看细节最清楚。大家都想着省事,少点维护、节约成本,可往往大投入带来大回报,口碑刷上去,影响力压过许多广告。
那些年南京花心思下来的项目,还有不少值得提——地铁进站免检增开、地铁员工提前到岗、临时调集警力、调运救护车、明明当时碰上气温飙高,预备了水和应急药品不收一分钱。志愿者团队做到全员移动值守,失物招领有人24小时守着。有女孩返家时手机没电求助,安保第一时间带她去服务点充电。许多细节,背后离不开各单位的协同动作,更离不开提前踩点、预案反复推演。有人说南京这场是“用心把球迷照顾到最后一秒”。球迷社区留言:“以后每场都来,真待见。”
这样的细节反差放大。隔着屏幕都能看出差距。南京6万人活动,没出现人员踩踏、无一起受伤报告,警情为零,医护队伍全程待命,服务流程好评连连。其他城市同期同类活动,随便一搜,散场过程常伴混乱加塞,甚至因引导不足造成小规模拥挤,大热天被骂成一片。管理层面其实不是没有对比,有网友问,关键到底差在哪?
管理的水平,重视的态度。谁都懂,活动结束不是一走了之,球迷的体验由最后这段路线决定。南京这套模式,把每一位普通人的小事做到位,服务从头到尾。大家自然而然觉得更安全,更愿意再来。这个体验感,变成可量化的经济账,旅游人数直线上升,二次消费明显走高。这不是一时效应,反而是持续的吸引力,把好的口碑传出去,城市品牌打好基础,比什么广告投放都划算。
平台和网友的反馈也是,别动不动说“经济压力大”,有时候换个角度,服务先到位了,经济自然更有活力。一线城市有一线城市的样子,但二三线如果也能多点用心,不照搬流程,而是真正考虑观众、游客、小孩、老人,这样的城市才能留下人气。大家都是普通人,散场不过几分钟、多走几步,本不难。可一旦有人从细节入手,站在你身边笑着说“走这边最快”,那种舒适感、信任感,一下子拉满。南京这次就给全国城市做了“必修课”示范。
每一个大型活动结束,不止是测试管理的场子,更是每一位市民和游客体验城市温度的窗口。南京用实际行动,给球迷们足够安全、舒适、有人情味的回家之路。用不了多复杂的技术,不靠多奢华的资源,靠的是细致入微的规划和真心实意的付出。等下次别的城市再办类似活动,大家肯定都会想起这次南京的样子:工作人员最后离开,长队没有争抢,志愿者始终微笑,地铁免费畅通,站里每一盏灯都亮着,观众自觉依次走上地铁,空旷球场回归宁静。不慌不乱,没有纷争,一切井然有序。
说到最后,城市之间的距离,拉开的其实就是这一点点用心。南京6万人夜里散场,证明一句话:只要真把人放心上,城市的温度,大家都能感受到。这个故事,是不是也让其他城市有点压力?如何做得更细致、更贴心,每个人心里自有答案。您怎么看?
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,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。如有内容争议,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。
发布于:四川省通弘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