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被遺忘,,重又流行,在南京快失傳的梅花糕在一個外鄉(xiāng)人的手中重現江湖,,韋勇靠的是腦筋,做梅花糕不過半年時間,他的小攤前夜夜爆滿,,日賣梅花糕上千只。
有人拿鍋炒菜,,有人拿鍋煮飯,,但這位卻拿鍋當街雜耍?看樣子這鍋可不輕??!
記者:"這個鍋有多重啊,?"
韋勇:"這個鍋,,把這個面倒下去大概在58斤重,60斤不到吧!"
南京市湖南路的小吃一條街,,最吸引眼球的要數這里,,這位拿著造型奇特的鍋的人總能引來眾人圍觀。
男顧客:"現在這個排隊都成一道風景線了,,本來在這邊都不容易凸顯出來,,因為這邊攤子很多,生意都不錯,,但是就他家最好,。"
女顧客:"他的做法比較獨特,跟別的地方不一樣,,感覺比較新鮮,,過來看看。"
人們排隊買的叫梅花糕,,這條小吃街上賣梅花糕的不下7,、8家,為什么就這家這么好吃,,而且這家的梅花糕并不是你想買多少就能買多少,?
韋勇:"我家的梅花糕是限量銷售,一個人只能買5個,。"
記者:"就是說有限量,,一個人只能買5個,知道嗎,?"
女顧客:"我們知道,,因為我們有兩個人來的,所以一個人5個,。"
記者:"就專門派了兩個人,。"
小老板名叫韋勇,十多年前從安徽老家來南京打工,,就在半年多前,,他還是小吃街上一個賣冰糖葫蘆的小生意人。
韋勇:"2004年大概在10月份左右,,就是南京下關區(qū),,有一個賣冰糖葫蘆的,他就把那個山楂,,在河邊上用水洗,,洗過了,然后讓記者曝光了,,不衛(wèi)生,。"
一次電視曝光節(jié)目,讓韋勇覺得做糖葫蘆生意也不是長久之計,他開始尋找新的機會,,一天韋勇出門路過一所學校時被一個小吃攤吸引住了腳步,。
韋勇:"正好看到這個學校門口圍了好幾個人,過去一看,,這個什么,,梅花糕,上面寫著蘇州特產,,我一看,,當時我從來還沒有吃過,只是聽說過有賣這個梅花糕的,。"
梅花糕是蘇州民間小吃,,相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,在蘇州品嘗到一種非常好吃的糯米甜點,,看其形似梅花,,就給它起名梅花糕。梅花糕在江蘇小吃界曾風行一時,。
梅花糕攤主:"一九八幾年那時候也像現在,,紅了一下子,大概紅了兩年吧,,后來慢慢人們把梅花糕淡忘了。"
記者:"怎么會淡忘呢,?"
梅花糕攤主:"就像你們小姐穿衣服一樣,,今年流行這個了,突然之間沒有創(chuàng)意了,,又流行別的了,。"
原來這就是已經在江湖上接近失傳的梅花糕,看人家吃得津津有味,,韋勇隨手掏了1元錢,。一個想法在他的腦子里飛速的轉了起來。梅花糕是現場制作,,操作簡單,,而且本錢小投資少,品嘗完1元錢的梅花糕,,韋勇就做了一個決定,,轉行做梅花糕。
韋勇:"我想到這一點,,就是投資小,,而且就是本錢很小,當時1元錢一個,我心里想,,再不賺的話,,可能也賺個兩三毛錢。"
放棄做得很順手的生意,,去做在當時已經很少有人吃的梅花糕,,和自己相濡以沫十多年的妻子不相信這項生意能做好。
韋勇的妻子孫香蘭:"我說做糖葫蘆生意蠻好的,,你不要去做梅花糕了,,然后說你不要管我,我自己想做我就做什么,,然后吵了一次,,吵了一次就不管他了,你自己做就自己做,。"
既然曾經流行能不能讓它再流行,。梅花糕做法是將糯米面粉和成漿倒在特制模具的鍋里烤制,再加上豆沙,、青紅絲等配料,。做法看似簡單,可這種特質的帶梅花造型的鍋去那里買,?找遍各個市場,,韋勇也沒有找到那種可以做梅花糕的鍋。梅花糕源于蘇州,,要不就去蘇州試試,,到了蘇州韋勇一邊偷學做梅花糕的手藝一邊打聽鍋的下落,終于他花600元買到一個舊鍋,??墒清伬锏拿坊ㄐ螤顜缀蹩床怀鰜怼?/span>
梅花糕,,梅花糕,,形似梅花才得名。要讓梅花糕重出江湖,,回到南京,,韋勇又花1400元找人訂做了一個鍋,鍋里19朵梅花的造型清晰可見,。一切準備就緒,,韋勇用偷學來的手藝在家練了起來。
韋勇:"我有一次,,倒一點點面,,我還沒有來得及放豆沙的時候,,它那個面在里面就干掉了,我在想,,這個干掉的時候不能做,,我必須要把它倒出來啊,再重做,,我一倒出來,,怎么里面像一個蛋筒。"
這一發(fā)現讓韋勇興奮不已,,在梅花糕的外面做一個蛋筒,,既好拿又好看,可一個鍋有19朵梅花,,怎么能讓面粉均勻的撒開,,形成19個梅花蛋筒呢?一個大膽的想法產生了,。
韋勇:"我想能不能把鍋舉起來動一下,,我就慢慢動一下,當時動了好幾下了,,我才動的時候,,反正它的分量是重,我當時沒稱多重,,我不太清楚,,但是我就轉不均勻,可能我試一兩個下午,,不錯了,。"
面還是那種面,鍋卻不是那個鍋,,一直在火上烤的鍋轉上了天,這種打破常規(guī)的絕活可不是說練就練,,創(chuàng)新的代價就是得下功夫,。
韋勇:"生鋁做出來的鍋啊,必須要轉,,不轉的話,,做出來的不管怎么做,效果都不好,,要把這整個十幾個梅花形狀,,全部抹上糯米粉,然后就成了一個蛋筒,,然后里面加上原材料,。"
記者:"練了多久,?"
韋勇:"可能有一個月吧,我才練的時候把鍋都掉下來了,。不過現在習慣了,,現在有一種巧勁在里面,現在感覺就不費勁了,,三方一轉好,,然后一下子就上來了。"
韋勇的妻子孫香蘭:"那個面,,在鍋里轉嗎,,那個面一倒,倒自己的身上了,,還有一次,,那個鍋下來了,人都摔跤了,。"
記者:"鍋掉下來有沒有人笑過你,?"
韋勇:"有,人家講,,老板,,這樣太嚇人了。"
2004年11月20日,,韋勇另立爐灶,,梅花糕攤位在湖南路的馬臺街正式開張,就擺在了妻子的糖葫蘆旁邊,。
韋勇的妻子孫香蘭:"他賣他的梅花糕,,我賣我的糖葫蘆,他擺在我的隔壁,,第一天從晚上六點鐘開始做,,做到十點鐘,我就不想去看他,。"
做梅花糕的鍋怎么轉了起來,,當晚韋勇賣的梅花糕在小吃街引起一片轟動,人們被這個看似做梅花糕又不像是做梅花糕的小伙迷惑了,。
韋勇:"人家以為我在玩馬戲,,以為我是馬戲團里來的,只看見上面寫著賣梅花糕,,但是梅花糕不是這樣做的,,他沒見過,人一看,,一圍,,我就更受不了了,。"
第一天,來看熱鬧的人比買東西的還多,,到了晚上11點韋勇掙了100多元,。
首飾攤老板潘金花:"第一天第一鍋出來就是糊的,請我們吃的,,后來我說不行,,我說這個火要稍微小一點,小點我說肯定會做得好一點,。"
火候的控制也許是關鍵,,在鄰居的提醒下,韋勇找到了一點竅門,,手藝也熟練了許多,。這一切在旁邊擺攤的妻子都看在眼里。
韋勇:"突然有一天,,冰糖葫蘆有一天晚上生意是特別不好,,我說你看,這個都賣不掉,,怎么弄,。"
梅花糕挑戰(zhàn)糖葫蘆,梅花糕占了上風,,妻子放棄了糖葫蘆生意回到了丈夫身邊和他并肩作戰(zhàn),。在開張的第二個星期,他們遇到了一位挑剔的客人,。
韋勇的妻子孫香蘭:"有一個顧客歲數已經大了,,大概有四五十歲,說我們以前吃的梅花糕說上面就放的是紅棗,,現在改變了放色素的,,蠻難吃的,然后他就聽到了,。"
顧客說的色素實際是指罐頭裝的櫻桃,,自己花錢買的櫻桃,怎么沒人愛吃,。原來形式雖然變了,,內容卻還不新穎,,要留住顧客光靠表演不行,,第二天,韋勇就做了一個嘗試,。
韋勇:"那一共是19個,,那十四個我全部放紅棗,,有人要櫻桃,我就怎么搞,,然后把紅棗全部賣完了,,櫻桃一個沒動,第三天,、第四天我全部改用紅棗,。"
花樣換一換,口感也應該變一變,,正月十五過元宵節(jié),,韋勇又在梅花糕上加了小元宵,如果在口味上也來點花樣豈不更好,。
芝麻店老板馬小磊:"原來梅花糕里面有豆沙,,光豆沙吃起來有點太膩,我認識他,,他原來做冰糖葫蘆的,。我家賣的黑芝麻我說你放一點,吃起來又有香味,,又不膩,。"
在特制的鍋里注入面漿,抬起鍋轉一圈,,使面漿附著在鍋里形成蛋筒,。再加入特制的紅豆沙,葡萄干,,花生米,,然后再澆一層面漿,最后撒上小湯圓,,紅棗,,松子仁,再烤7-8分一只色香味俱美的梅花糕就搞定了,。香香甜甜,,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味道。
顧客:"一層一層它的味道感覺不一樣的,。"
上海顧客:"就是看上去好像很漂亮,,就是回去吃吃看。"
記者:"每次都要排隊嗎,?"
男顧客:"好吃嘛,,好吃的東西肯定要排隊了。"
唐山顧客:"用我們北方人說的話,,真的,,太好吃了,。"
被人遺忘的梅花糕重又流行起來,一夜之間南京市的湖南路馬臺街涌現出了很多賣梅花糕的小攤,,手持梅花糕的人們也成了小吃街上的一道風景,。這一現象被江蘇電視臺《南京零距離》欄目一個叫王冰蕾的記者敏感的捕捉到了。
江蘇臺《南京零距離》欄目記者王冰蕾:"一夜之間,,仿佛是,,就有了很多賣梅花糕的攤子,然后覺得很奇怪,,為什么呢,,而且這么多賣梅花糕的,而且每一家的好像生意都不錯,,然后當時就因為是一個記者吧,,懷著一點對新聞的敏感,然后就問了一下,,就知道這家的排隊的人是最多的,。"
韋勇:"就這樣,她第二天就過來了,,第二天過來兩個人,,我做小生意,還沒有碰到,,扛著一個機器,,叫我在話筒面前講話,我很緊張的,。"
《南京零距離》節(jié)目是江蘇城市頻道一檔民生新聞節(jié)目,,在南京可謂深入人心。2005年3月28日,,一則有關梅花糕重新熱賣的新聞在這個節(jié)目播出了,。
江蘇臺《南京零距離》欄目記者王冰蕾:"這個節(jié)目當時我做出來,就預感到這個節(jié)目應該比較受歡迎,,但是沒有想到事后的效果非常地火爆,。"
韋勇的妻子孫香蘭:"第一天晚上播出來的時候,反映特別大,,那個隊排的簡直就是,,不敢想象那個隊排的多長,然后不管人家,,歲數大的,,年紀輕的都過來了,然后就說,究竟你們家的梅花糕有這么好吃嗎,?"
煙店老板:"關鍵是那個零距離報道了以后,人就多了,。"
一位女記者的新聞敏感為韋勇的小生意攤又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,。節(jié)目播出的第二天,韋勇就給招牌加上了零距離專訪五個字,。原本就不錯的生意借媒體的宣傳更加火爆,。韋勇的梅花糕供不應求,不得已他打出一個招牌,,限量發(fā)售,,一人最多只能買5個。
韋勇的妻子孫香蘭:"鎮(zhèn)江來了一個人,,他要買35個,,他排隊排了好長時候,我說一次只能買5個,,買35個怎么辦,,他排了7次隊。"
曾被遺忘,,重又流行,,在南京快失傳的梅花糕在一個外鄉(xiāng)人的手中重現江湖,韋勇靠的是腦筋,,做梅花糕不過半年時間,,他的小攤前夜夜爆滿,日賣梅花糕上千只,。
現在韋勇正在四處尋找店面,,下一步他打算開一家有自己品牌的梅花糕專賣店。
相關新聞:“豆腐西施”月賺20萬